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安全在提高社会生产和运行效率等方面变得愈发重要,而数据灾备也逐渐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灾难,只要有数据传输、存储和交换的情况存在,就会产生数据失效、丢失、损坏等风险,灾难一旦发生,就会给数据中心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而数据灾备,就是业务数据安全的重要保障。
此前,中国农工民主党提出了《关于强化国家数据灾备体系建设》的提案,并在2022全国两会期间正式提交。此提案分析了我国在数据灾备领域的现状,并就加强数据灾备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关于数据灾备
数据灾备一词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数据容灾备份”的简称,指的是通过在异地搭建多套功能相同且可相互进行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的IT系统,当某处因意外停工时,整个系统仍可在不丢失任何数据(包括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状态下继续正常工作。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灾备则是代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灾难未发生前,对IT系统的数据及应用程序进行全方位保护,以确保企业在遭受灾难时可以快速恢复正常数据及业务状态的服务。
其中,RTO(Recovery Time Object 恢复时间目标)和 RPO(Recovery Point Object恢复点目标)分别为灾备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技术指标,决定着业务中断的时间长短和丢失数据的多少。研究表明,金融、零售、制造等行业对于信息系统停机的最长可忍受时间为2到5天不等,且这个数字正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增长而不断减少,医疗、国防、能源、交通等涉及社会民生领域的可忍受时间甚至无限趋近于零。
根据国内目前的状况,不难看出企业普遍重视数据安全的攻防却轻视了预防,尤其是数据基础设施保障方面,且许多地方和企业面临着数据泄露和网络安全漏洞的风险。如同提案中所指出的,我国虽已部署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数据灾备领域目前处于“两低一高”的状态,即数据灾备投入偏低、灾备覆盖率低及业务停机损失高。
对于企业而言,要维护数据安全及业务开展,必须针对不同级别的数据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并加强重要系统及数据库的本地、异地及云的灾备建设。国家亦在202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明确提出,需建立数据分级分类保护与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随着数据灾备逐渐被大众了解并重视,相信未来对于此类别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会相继出台并完善。

农工党中央在《关于强化国家数据灾备体系建设》的提案中就我国如何加强数据灾备体系建设,提出了以下五方面建议:
-
实施新时代数据强基工程;
-
推进数据灾备信创工程;
-
完善数据灾备规范体系;
-
培育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
-
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